在线办公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至元译语》的版本及其音译汉字勘校
  • [摘要]《至元译语》是元代编纂的汉语—蒙古语对译词典,收录于《事林广记》和刻本庚集第十卷,椿庄本续集第八卷。本文讨论《至元译语》各版本间的关系,重点比较四个主要版本中的音译汉字拼写方式,并对其进行勘校。
  • 布日古德 锡 莉
  • 全文[ PDF 9299478.0 MB ] 2022.2(44):110-122  共有 337 人次浏览
  • “八哥”词源考
  •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考证汉语鸟名“八哥”的来源。这种鸟汉语原称为“鸲鹆”,为避南唐后主李煜的名讳,改称“八哥”。“八哥”在汉语词汇系统中不具理据性。依据苗族迁徙史和南唐相关史料以及“八哥”在汉语、苗语中的语音关系,大体可以推断“八哥”可能是汉语按音译方式从苗语湘西方言借入的。
  • 陈 宏 赵 卫
  • 全文[ PDF 4157577.0 MB ] 2022.6(44):111-117  共有 574 人次浏览
  • 水语的内爆音
  • [摘要]原始侗台语的内爆音 *?,在水语中的今读有4种:?、mb、m、v;内爆音 *?,在水语中的今读有3种:?、nd、l。本文认为水语内爆音发生的演变为:*? > mb > m/ v,*? > nd > l。音系格局是制约内爆音语音变化的重要因素。
  • 龙海燕 潘吉艳
  • 全文[ PDF 3679267.0 MB ] 2022.5(44):115-121  共有 343 人次浏览
  • 傣文将巴利语短元音 a 转写为 u 的音变分析
  • [摘要]傣文字母与巴利文字母大多数有对应关系,根据字母的对应可用傣文转写巴利语,但转写时,有一部分词出现了音变现象。本文讨论傣文用 u 转写巴利语短元音 a 的现象,分析音变条件和音变规律,并利用音变规律还原巴利语部分词的形式并释读傣文古籍的一些疑难词。
  • 戴红亮 玉腊光罕
  • 全文[ PDF 4214083.0 MB ] 2022.4(44):115-121  共有 314 人次浏览
  • 契丹文基数词“一”音值考
  • [摘要]契丹文字研究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经过国内外学者们的共同努力,现已构拟约300多个契丹小字原字的字音,解读3100多条契丹小字词语,还识别出标记静词“性、数、格”和“领属”等语法范畴以及副动词、陈述式和形动词形态变化的一些契丹字。已释读语词虽有数千条,但其中汉语借词居多,而契丹语固有词较少。在现已解读的固有词中,音义均在契丹语亲属语言中得到印证者不足200条。其中契丹语“一”至“十”基数词的读音经过多年的研究,陆续得到构拟,但基数词“一”的语音构拟却是长期以来困扰学界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确定契丹语和蒙古语亲疏关系的要素之一。本文在对前贤研究进行整理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新老资料的综合分析,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及语言统计等方法,对契丹文“一”的音值进行考辨,认为契丹小字阳性基数词“一”的语音更接近蒙古语的niɡe“一”,而不是之前推测的更接近满—通古斯语族语言的 *?mu“一”。
  • 吴 英 喆
  • 全文[ PDF 4230671.0 MB ] 2022.3(44):116-122  共有 300 人次浏览
  • 达斡尔语齐齐哈尔方言词汇资源代际差异
  • [摘要]本文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达斡尔族聚居村落为调查对象,采用词汇测试、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从掌握词汇熟悉度和词汇变异两个层面展开调查,探究老、中、青—少年3代人的词汇变化,归纳了其成因和规律。
  • 丁石庆 王斯文
  • 全文[ PDF 370010.0 MB ] 2022.6(44):118-126  共有 519 人次浏览
  • 形态的意义与表达方式——评江荻的《藏语词法和形态》
  • [摘要]在宏观的形态学视野下,《藏语词法和形态》以词法表现形式为切入点,探讨词法和词库、词类和词法的种种关联,揭示了藏语派生、屈折、重叠、复合等词法面貌。该书认为复合是藏语的重要构词方式,内部形类语素间蕴含施事、受事、工具等语义关系,并将词长视为形态表现;所提“音节数形态”“词形分类、词类分形”等论断均体现出藏语形态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丰富了形态学的一般理论。本文尝试概述该书的主要观点,并评析一些论述的优长及其对跨语言形态研究的启示。
  • 罗天华 邓舒文
  • 全文[ PDF 4957267.0 MB ] 2022.5(44):122-128  共有 361 人次浏览
  • 《象院题语》所见音变现象考
  • [摘要]《象院题语》是17世纪由朝鲜朝司译院编纂的汉语教科书,其中汉语和朝鲜语的音韵系统相对混乱,体现为汉语和朝鲜语辅音腭化、朝鲜语音素的消失与转化等。研究发现,汉语、朝鲜语辅音的腭化,与介音的出现与脱落密切相关;朝鲜语音素的消失、转化符合朝鲜语的历时音变。这些音变现象可为研究17世纪汉语、朝鲜语提供参考和依据。
  • 李 光 华
  • 全文[ PDF 4460558.0 MB ] 2022.4(44):122-128  共有 308 人次浏览
  • 古越语视野下的“朱方”“丹徒”地名释义
  • [摘要]本文从古越语的角度出发,通过相关汉字上古音与侗台语族词汇语音的比较,结合镇江历史地理事实,指出“朱方”“丹徒”应是古越语地名的汉字记音,分别意为“主管江岸的官守”和“控扼江河的城关”,其内涵与后世出现的汉语地名“镇江”一脉相通。
  • 高 逸 凡
  • 全文[ PDF 4342172.0 MB ] 2022.2(44):123-128  共有 390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  7  8  9